Special

视觉系全球化专题连载:视觉系的背后

12/06/2011 2011-06-12 03:00:00 JaME Author: Megan Pfeifle (Phelan) Translator: JaME 中国

视觉系全球化专题连载:视觉系的背后

视觉系全球化专题连载第二部份,JaME会深入探讨一些关于视觉系的误解,及其背后不为人知的现实。


© Lydia Michalitsianos
某些行业乐于提高其运作上的透明度,某些则不然。音乐业界倾向于隐藏真实的一面,把乐迷蒙在鼓里。隐瞒的动机一般都是出于善意,乐迷是享受成果的消费者,无须费心业界在经营上的种种问题。然而,并不是所有乐迷都同意业界的做法。其实,业界这种隐诙的态度,会导致错误讯息流通,徒添种种流言蜚语。

就日本音乐界而论,语言障碍除了造成文化上的差异外,也会让错综复杂的业界脉络更教人摸不着头脑。虽然不少日本音乐企业有兴趣扩展海外业务,它们首要关注的依然是日本本土乐迷。视觉系也没有例外。这种限制,往往把海外乐迷拒诸于门外。乐迷无从获知业界“真实” 的一面、无法在自己的国家积极参与视觉系的活动,海外乐迷层也就无法增长。

关于视觉系的误解,可以从不同层面探讨。其中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,是因为海外乐迷没有亲身到过日本,沒法掌握第一手讯息。他们只能凭着照片、动画、口耳相传的传言来下判断,从而造成种种误解,以为某乐团非常受欢迎,包括那些“主流出道”的视觉系乐团。有些乐迷的主要消息来源甚至是网上的论坛、留言板、乐迷网页,这些地方往往是错误讯息衍生之所。没有第一手信息,乐迷对视觉系在日本的状况便会出现种种误解。包括误以为视觉系属于“主流音乐”,甚至完全误解视觉系的运作模式,以及音乐人的真实情况。


视觉系普及程度的误解



根据笔者在JaME上进行的调查显示,乐迷对于视觉系是否属于主流音乐,意见各走极端。仅有43%乐迷认同视觉系在日本只属于地下音乐。 1 虽然曾有日本传媒报导视觉系在海外非常流行,但都被视为日本乐迷编造的夸张失实报导。2 其实,“流行” 一词同时可用来形容主流音乐及地下音乐,但有必要清楚区分两者的不同:

“一般情况下,‘流行’ 一词惯指一种音乐确实于普罗大众间广泛流传、有大批追随者。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,是因为它大量生产,流传广泛,市场庞大。然而,流行音乐也可以列入审美范畴。某些音乐人的音乐只在本土流行,销量及知名度并不高。” 3 说视觉系“不流行” 并不正确。所有个别市场也有各自流行的音乐。不过,若要说视觉系是主流市场上的流行音乐,那就是言过其实了。

关于视觉系的误解,不单止是乐迷圈子的大小或是其普及程度。很多外国或日本乐迷都不了解视觉系商业如何运作,除非他们曾经在这个行业工作,又或是与乐团关系友好。视觉系的真实一面会教人非常吃惊。音乐人的辛酸,视觉系华丽的元素一概无全,隐藏在谎言下的真实故事。


乐迷圈大小及会场规模



有关视觉系乐团的主要误解,就是其乐迷圈的大小。现今不少乐团都有网页,其音乐也在网上流传,各地乐迷可以随时发掘一个乐团并追随该乐团。然而,很多乐迷都完全不了解某些视觉系地下乐团只拥有零丁的追随者,人数甚至不足够填满第一排客席,更莫说是整个会场。还有一点非注意不可的是,某些乐团根本不在乎海外的知名度,特别是那些在本土只有少量乐迷的乐团。

笔者曾访问乐团ケミカルピクチャーズ (Chemical pictures)的前贝司手,Jimi Aoma,询问关于演唱会出席率的问题。Jimi Aoma对此表示:“单独演出的要另作别论。如果只是一般汇演,碰巧安排在一些不太适当的日子,又或者是与一些不太对头的乐团合演的话,那就可能只有30到40人左右。人气高一点的乐团可以有大约60人。几年前,一个乐团招来100多人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。所以,越来越多人踩进这个圈子真是很教人泄气。可能就是这个原因,很多乐团都想要到海外演出,现在真的很难去填满一个live house。” 4

对某些乐团来说,只有30到40人已经是一场很成功的演出。一些在浦和ナルシス、池袋CYBER或是HOLIDAY会场等地演出的乐团,每场演出观客一般不会超过10人。在JaME负责新闻信息的成员Polina Kogan曾经长期在东京生活。在她参加过的演出之中,不少只有观客3、4人。 5

正因为对视觉系的乐迷层有误解,当一个乐团的乐迷圈有所增长,乐团与唱片公司签约,由“地下” 乐团变成 “主流出道”乐团后 ,人们便会把“主流出道” 等同“成为主流” :这是错误的观念。其实,有很多“主流出道” 的地下音乐人,只不过是拥有较为广泛的乐迷圈,唱片销量及演唱会门券的销路也比较理想罢了。譬如说,PS COMPANY, Co, ltd. 厂牌有两个分部:Indie-PSC是地下音乐人的厂牌,而PS COMPANY是主流出道音乐人的厂牌。只有那些与Sony Music Entertainment或是 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. (“EMI”) 等知名厂牌签约的音乐人,才可真的被视作“成为主流” 。例如视觉系的先驱X JAPAN,便是EMI旗下乐团。

另一种对视觉系状况的误解,就是把会场规模与普及程度划上等号。有些视觉系乐团会在规模庞大的会场举行演唱会。例如the GazettE便於2010年12月,在能够容纳55,000人的东京巨蛋演出。 6 然而,会场并未满座。其他与视觉系有关连的乐团,如GACKT、X JAPAN及L’Arc~en~Ciel也曾于日本或海外在体育馆会场上演出。

大部份视觉系乐团都在细小的会场举行演唱会,当中规模较大的有赤坂 BLITZ:1,900人; 7 Shibuya AX:1,500人; 8 Shibuya O-EAST:1,300人。 9 视觉系乐团一般会在规模更小的会场演出,例如高田马场:400人; 10 浦和ナルシス:250人。 11


唱片销量



日本的Oricon排行榜等同于美国的Billboard排行榜。Oricon计算销量的方法,同样会误导乐迷。Oricon同时在地下及主流排行榜上计算视觉系唱片的销量,乐迷以Oricon的排名作为乐团普及程度的指标,並以此判断唱片质素。有些乐迷甚至只会购买在Oricon上名列前矛的唱片。日本的唱片通常会推出不同版本以增加销量,不少乐迷都会收藏所有版本。而Oricon会把所有版本的销量会集结,作一张唱片的销量计算。所以,如果一张专辑推出四个版本,总销量就会比只推出一个版本的专辑多,那就会造成推出四个版本的专辑销量较好的假象。 12


视觉系的社会偏见



当视觉系乐团ゴールデンボンバー (Golden bomber)登上Oricon非视觉系单日销量榜首时,乐团看似已能够接触主流群众。 13 然而,当他们亮相日本一个早晨清谈节目,“はなまるマーケット” ,宣布他们的专辑登上排行榜首位时,主持人显然不认为视觉系乐团能够获得这样的佳绩。

乐团甫登场,主持人便品评乐团的化妆及服饰,其中一位主持人甚至高呼“恐怖!” 不过,节目其后的评论温和多了。乐团表现得非常乐在其中,当宣布他们是视觉系乐团时,乐团还做出“趣怪” 的表情。然而,当乐团及主持人谈论Oricon的结果时,其中一位主持人惊呼:“你们真的是第一位?!” 然后乐团成员回答说:“这真的是真的排名。” 14

ゴールデンボンバー绝对不是一般的视觉系乐团,是一个疯狂的恶搞乐团。他们的视觉元素在他们的演出上非常重要。

社会一般把视觉系标韱为一种“次等音乐形式” ,很多音乐人都经常提及这种偏见。girugamesh贝司手愁曾经说过:“日本对视觉系仍然有偏见。如果你说你是玩视觉系的,他们就会说‘哦,是吗……’ 我们要消除这种观念。” 15

音乐人A君*是一位日本乐团的成员,曾经是视觉系的一员。A君说当他的乐团尝试转玩其他摇滚乐时,曾经被其他乐团奚落。当时他是乐团唯一一个仍然化妆的成员,因为他觉得这样会有助他现场演出。但是,其他乐团却会嘲笑他,说他是否视觉系,让他尴尬非常。 16

*注:A君要求把身份保密。

不少世界各地的乐迷都批评乐团主流出道或人气有所增长后,便卸去化妆,穿戴越见光鲜。然而,对于某些音乐人来说,视觉元素是他们面向主流乐坛的绊脚石。当他们转投新厂牌时,往往被迫放弃视觉系的外表;又或者他们自己也相信这是增长人气的必然手段。 17 不过,并不是所有音乐人也是这样想:A君说,曾经有乐团就是因为放弃了视觉系的外表,流失大批乐迷;他认为这是因为没有华丽元素,演唱会便变得不再有趣。 18


视觉系音乐人的收支



当视觉系乐团SHAZNA合写非虚构小说《Homeless Visual Kei》一书,他们大概不会想到这个名字会被拿来形容视觉系音乐人的非人生活。这本小说描述了SHAZNA成员的成名之路,然而,他们并非完全没有挣扎。乐团详细地记下缠身的债务,以及如何节约用钱。赤贫的境况把他们的生活完全打乱,从离婚到身兼数职也只仅能勉强糊口渡日,他们的故事并不是个别事件。日本的视觉系音乐人都亲身经历这种辛酸境况。社会对头发染成五颜六色、满身穿孔的人有偏见,很多音乐人或是过着其他生活模式的人,都被逼做一些辨公室以外的工作,例如酒吧、居酒屋、便利店,或是弹珠机中心。乐团成员在夜店或其他同类场所工作也非常普遍。当然也有一些音乐人有在办公室工作之类的“正当” 职业,他们的乐团成员“身份” 一般都不会公开。

有钱万能,没钱的视觉系就万万不能。A君说:“当我在视觉系乐团的时候,我们每个人一个月要付50,000到60,000日元*。我们一个月有一半时间花在交通上,做7场到8场演出。那些钱我们从来不曾赚回来。[……] 我没有像别人那样花那么多钱在化妆和服饰上。最贵的一套服装花了40,000日元,是我自己动手做的。花费要多少没有准则,有时候要修理器材,有时候要验车,还有种种意外。” 19

*50,000到60,000日元相当于约4,000至5,000人民币;约5,000至6,000港元/澳元;18,000至21,000新台币。

milkjamjuice是一位类视觉系乐团的主唱,他会协助其他音乐人辨视觉系活动。milkjamjuice说:“[非视觉系乐团]做演唱很少说是赚不到钱的。但我们只有几次能拿着几个钱走。” 20

视觉系音乐人很多时候也再支付活动所有开支。特别是做演唱会,门票没有特定的销售方式,会因应种种因素改变:例如场地、赞助商、参演者,还有就是看有没有其他门票代理商。如果是一般小型会场,乐团成员需要负责销售所有门票。

Jimi Aoma跟我们解释日本演唱会的门票收益是如何分配的:“[若是有赞助商的汇演] 赞助商会包下会场一整天,让不同的乐团演出。然后,我们可以从第21张在自己乐团名义下卖出的门票开始,每张门票收取票价的50%。所以,在会场的入口有人在记录来场者是来看哪一个乐团的。” 21

门票收益的方法会因赞助商而有所改变。milkjamjuice表示:“有时候赞助商可能只是某个主辨乐团,有时候是一个活动团体,有时候是一所live house里的活动搞手。”milkjamjuice继而为我们解释一个称作“ノルマ” 的定额机制。

“首先定下一个目标数目,门票销量达到这个数目,便算是达成ノルマ。就像是一个对换率,从门票价格的1%~100%,每场汇演也有不同的ノルマ定额。我曾经参加过ノルマ定在15张门票的演出,也有些演出的ノルマ是30张门票。乐团越多的演出,ノルマ的定额会较低,而乐团数目越少的演出,ノルマ的数目便会越高。” 22

如果没有赞助商,收益分配方法又会不同。这时候,live house会直接与主办乐团交涉,就像是单独演出。每个乐团也要拿钱出来,交由主办乐管理。演出结束后,钱都会交给live house。 23

在世界其他地方,门票销售方法完全不同。Chele曾经在美国维吉尼亚州担当一家小酒吧门票经理,她说乐团负责销售50张门票,而每张门票平均是10块美金。每一个单位也要负责销售一定数量的门票,他们每个也要自掏腰包负责场租费用,否则会丧失演出机会。如果能够卖出门票50张或以上,乐团可以收取首225元美金,以及其余门票票价的50%。 24

*10元美金及 225元美金相当于約65及1,500人民币;约78及1,800港元/澳元;约300及6,500新台币。

Roger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宣传公司Tainted Reality的持有人,他告诉我们他跟演出场地合作的经验。他说一般俱乐部也会收取首500元美金的收益,以及其余收益的20%。取扣除俱乐部所占收益后,Tainted Reality会收取余下的15%,其余的收益则留给乐团。 25

*500元美金相当于約3,200人民币;约4,000港元/澳元;约15,000新台币。

在欧洲,又是另一种分配方法。JRock NL是一个荷兰的团体,把日本乐团带到荷兰演出。JRock NL表示门票是由演出会场负责销售,而门票价格却是由JRock NL来定。JRock NL是一个非谋利组织,门票收益用作支付所有开始,包括演出酬金。 26

其实,门票只是音乐人众多开支的其中一环。除了要花钱做巡回演出,广告,服装 (精致的服饰动辙要花上数千美金。) 27 ,录音,还有其他音乐相关的必要开支,甚至是在杂志上亮相及宣传也要得花钱。

一个乐团如可可以在日本视觉系杂志上亮相,第一个可能是该杂志有兴趣去为某个乐团宣传;而另外一个可能是,乐团的厂牌或是经纪人直接向杂志提出要求。不论是哪一种情况,都会产生“广告” 费用或是特写费用。这种费用会因应特写内容及宣传类型而异。若然乐团买下广告位置来亮相,杂志就会把栏目假装成一篇专题文章,内容大致上会是有关化妆技巧,乐团服饰或穿着风格。在这些文章里,乐迷可以看到他们喜欢的乐团,化妆品和衣服的牌子,而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要收到宣传效果。而最昂贵的价钱,就是登上杂志的封面 — 数目可以达到300,000至700,000日元。就是因为费用太高,大多数亮相视觉系杂志的乐团都是薄有名气的乐团。虽然杂志发行人也了解视觉系的新晋乐团需要多点宣传,但如果付不起费用,那些乐团很难可以在杂志上亮相。 28

*300,000至700,000日元相当于約24,000至56,000人民币;约30,000至70,000港元/澳元;约100,000至250,000新台币。

以上说的并不是视觉系独有的情况,在日本其他类型的杂志,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杂志上也会有这些情况。杂志的营运方式并不是一式一样,会因地区、文化或类型而异。在世界其他地方,在杂志上亮相或是登上封面也是要花钱。但是所花的钱并不是只是一种简单的“广告” 费用,而是用来支付摄影者,化妆师及发型师的酬金,和其他必要的开支。大部份的情况下,杂志本身会负责所有的开支,也有个别情况是由乐团厂牌支付的。 29


跨越“乐迷”身份的界限



许多视觉系艺人还做着别的兼职来维持生计。不过也有些艺人闲在家中,与父母住在一起并依靠他们生存,也有靠女友或是妻子的。还有个别情况,乐队成员依靠“貢ぐ”,就是别人的资助、捐献过日子。 30 “貢ぐ”不只是限定在钱的范围内,,一些乐队成员也会收到一般甚至贵重的礼品,像是特别设计的珠宝、服饰等。一名乐队成员会有许多女孩子向他“貢ぐ”,进一步发展,就会出现“みつかの”。这个由“貢(みつ)ぐ”和“彼(かの)女”复合组成的词,指那些通过金钱与乐队成员约会甚至建立关系的女孩。其中一些女孩付出的代价异常昂贵——甚至有全权负责乐队成员开销、支付房租的情况。

接受乐迷“貢ぐ”的乐队,也打破了业界的被称为“繋がり” 31 的规则。“繋がり”,意为羁绊,指乐迷身份与基友/女友身份间的界限。对于西方的乐迷,这一规则也许让他们感到惊奇;在欧美的乐队中,成员与乐迷成为朋友甚至约会,并非什么稀奇的事。但在视觉系圈子里,这是严格禁止的。可仍然有许多日本乐迷抢着跨越这条线,虽然很难却并非不可能;在一些比较八卦的讨论区上(比如2ch),“繋がり”和“みつかの”经常是热门话题,乐迷们常讨论如何跨越这道界限。

“打ち上げ”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酒会,是另一种维持和乐迷的关系、筹得资金的方式。根据A君的说法,即使是不会喝酒的乐队成员,也常被告知必须出席这样的场合。他觉得这也许是视觉系乐队的一项传统,向别人展示你很能喝。结果,许多视觉系乐队都举办“打ち上げ”,不仅是个赚钱很快的路子,还展示了乐队的酷感。不过A君的乐队并没有这样做,他认识的朋友有做这样的活动。通常,公司会让乐队举办面向乐迷的酒会,每人收费5000日元。而事实上,成本仅4000日元甚至更少,公司将余下的钱悉数收入囊中。

A君回忆了他的一个不爱喝酒的朋友,在家休息时被迫试着饮酒,来习惯酒的口味。不过,如果一名乐队成员坚持不碰太多酒,其余成员会慎重的帮他把余下的分掉。

小结


尽管在视觉系的圈子里工作,雇员、媒体甚至乐队自身,都需要一直学习,学习更多的东西。想要掌握视觉系圈子的所有纷繁错综的事是不可能的,就像生活中许多事一样,总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,而我们能看到的,只是其中一小部分。

希望读者能喜欢“视觉系全球化”专题的第二部分。在下一期中,我们将讨论视觉系在北美和中南美的发展壮大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[1] “Visual Kei Artist ga Kaigai de Daininki no Riyuu”, Oricon Biz, October 14, 2009.
[2] “Visual Kei”, last modified March 30, 2011.
[3] Jennifer Milioto Matsue “Making Music in Japan’s Underground: The Tokyo Hardcore Scene” (Routledge, 2008) 111-112
[4, 21] Jimi Aoma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March 10, 2011.
[5] Polina Kogan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May 25, 2011.
[6] “Tokyo Dome”, last modified April 11, 2011.
[7] “Shibuya AX”, last modified March 2, 2011.
[8] “About Shibuya-O”, last modified 2011.
[9] “Akasaka Blitz Floor Map”, last modified 2011.
[10] “Takadanobaba Area”, last modified March 6, 2009.
[11] “Live House Narciss”, last modified 2011.
[12] “Ranking Oricon no Ongaku Sofuto (Single, Album) ni Tsuite”, Oricon, March 2, 2009.
[13] “Golden Bomber's New Album Ranking First on ORICON Charts!”, Music Japan+, January 7, 2011.
[14] Hanamaru Market, first broadcast January 24, 2011 by TBS.
[15] “Interview with girugamesh in Saint Petersburg, Russia”, JaME, May 25, 2009.
[16, 18, 19] Mr. A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March 1, 2011.
[17] Kiwamu, Starwave Records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February 13, 2011.
[20, 22, 23] Milkjamjuice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April 19, 2011.
[24] Chele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May 25, 2011.
[25] Roger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February 17, 2011.
[26] Jrock NL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May 25, 2011.
[27] “Order Made Mask Factory”, ID Japan, last modified 2011.
[28] Anonymous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March 12, 2011.
[29] Kathy Chee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May 31, 2011.
[30, 31] 2 Channel, 2011; Anonymous, E-mail interview with author, May 26, 2011.
ADVERTISEMENT

视觉系全球化专题连载

ADVERTISEMENT